欢迎访问东电云平台!招标大数据APP下载

首页 - 电力要闻


不断向能源电力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

2020-09-15

东电云网讯 东电云获悉,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创新发展之路。在新的起点上,公司召开2020年科技创新大会,推出一系列货真价实、含金量高的实招硬招,实施面向未来的“新跨越行动计划”,号召“把公司建设成为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让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创新逐浪高”,国家电网广大科技工作者激情在燃烧、潜能在释放,全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成型。国家电网科技创新最强动员令发出,不断壮大的力量持续汇入科技强国发展大局,塑造更具活力的未来。

勇闯技术“无人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如果有人拧熄了灯塔,我们怎么航行?”

  公司的答案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勇闯技术“无人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断向能源电力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

国网福建电科院技术人员开展配变温升试验。

  围绕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框架中明确的3大体系和20个关键领域,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核心器件技术为重点,公司鼓励科研人员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目的是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越,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个新变化是,公司立足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将基础研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理由很简单,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基。

  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在会上强调:“与应用研究不同,基础研究也许并不是眼前最急的事情,但做好了就可能引领未来。”

  数据显示,去年公司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总部研发投入的比重为8%。到2025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15%,几乎翻番。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围绕制约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双高”电力系统基础理论、建模仿真和运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更多科研人员正在创造“从0到1”的原创成果,搅动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创新成果的背后,体现了人的价值发挥和潜能释放。

  为高端人才“搭台子”,加快培养一批在高精尖领域能“一锤定音”的大专家;为技能人才“铺路子”,加快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大工匠;为青年人才“架梯子”,让青年科研人员“扛大旗”“挑大梁”……

  未来技术世界不可预知,走进“无人区”,创新者和领路人就是灯塔。围绕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公司要让顶尖人才冲刺顶尖难题,让电力工匠追求精益求精,让年轻员工成长成才。一支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不仅要找得准定位,也要干得出精彩。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说,公司党组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力度前所未有。

  更多一线科研人员说,公司推出的人才培养举措“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在鼓励创新创造这方面,最让我惊喜的是建立了容错机制。这大大减轻了研究人员怕出错的心理负担,也体现出鼓励创新、接纳探索性失误的包容态度。”“大国工匠”王进这样说。

  创新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肩负使命荣光,在更多重视、更大包容、更强动力的推动下,公司系统广大科研人员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奋力冲刺顶尖难题、开创崭新局面。

打破藩篱“活”起来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两个轮子一起转”。

  科研单位存在行政化倾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一次,公司坚定推进科研单位“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有“破”有“立”。破的,是僵化的科研管理体系;立的,是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和良好创新生态——“建立完善领导职务通道、专家人才通道、职员职级通道三条通道并行互通机制,形成既各行其道、又相互贯通的新局面”。

  中国电科院“科改示范行动”搞得有声有色。“真金白银”的项目分红直接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各个人的贡献度确定,将行政干预降到最低。同时,项目立项、预算调整及验收等流程大幅简化,为研发人员“松绑解压”。

不断向能源电力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

国网山西晋城供电公司研讨导地线张力自适应调整装置改进技术。

  公司下决心的,还有改革科研管理模式。

  眼下,任何一个科技决策的复杂性都远超以往。除了亟需重大技术决策支撑外,科研管理中条框过多、管得过宽一样亟待解决。

  怎么办?“怎么有利于激发活力、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多出成果多出效益,就怎么办。”

  公司将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项目验收、经费调剂、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这次试行推广的‘揭榜挂帅制’给了科研人员更多创造自由。相比以前,现在我们能自行确定研究目标方案,随时动态调整。这是非常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中国电科院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主任郭强是研究方向“系统平衡支撑与运行控制研究”的“主帅”,牵头9个具体项目。他说:“这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热情,也有利于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发展,为多出快出成果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于长期“摸着石头过河“的科研人员,探索与试错是常态。这需要足够的动力和热情。对他们来讲,“大锅饭”最不好吃。

  “在科研单位探索试点项目收益分红、股权、虚拟分红权、项目跟投等多种激励方式”“建立公司年度科技人物奖评选制度,让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薪酬分配向核心科研人才和攻关团队倾斜”……一系列举措强化创新激励,鼓励科研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优先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快速推进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探索股权激励”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正在联研院快速推进。目前,岗位分红已连续兑现3年,累计激励296人,总金额2189.54万元。项目收益分红预计激励4个项目27人,总金额244.27万元。针对合资公司,研究科研骨干股权代持、跟投的激励方式也在持续探索。

  联研院人力资源部主任韩钰说:“接下来,我们将从人才激励和培养上下功夫,加快人才成长,为公司战略落地贡献力量。”

扩大创新“朋友圈”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背后逻辑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题的优越性。

  “将内部资源‘聚’起来,把外部资源‘纳’进来,让双创活动‘燃’起来。”公司围绕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提出的全面完善创新的体系部署,体现了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和产业链联合创新的决心。

  从促进科研单位、产业单位、省公司深度合作,到打破部门、单位、专业壁垒,在“进”“破”之间发力,公司凝聚内部资源,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共进,不断增强集聚和规模效应。

  “强化柔性协同”同样被提上了日程。在南瑞集团,科研产业正深度融合。依托优势,南瑞集团积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强化产业反哺科研,年均研发投入比5%以上。

  但是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需要不拒众流、汇为江海。

  6月,公司面向社会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与41家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不断向能源电力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

国网新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电力杆塔共享5g基站。

  大会召开前一天,在公司科技咨询委员会会议上,27位两院院士畅谈大电网安全、信息化发展等话题,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愿继续与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攻克关键领域科学难题。”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同样与公司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希望这种合作是富有方向性的、可持续的。”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兼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伟胜说。在他看来,这样的合作需要找准各自的科研定位,持之以恒进行下去。“我带的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新能源并网技术领域保持了超过10年的合作关系。这样稳定而专一的合作,使我们双方在科技研发方面更加深入、更有成效。”

  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公司将进一步建立以国家和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公司资本+社会资本”积极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力量,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基层,双创活力正燃。用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的话说,“这一个‘燃’字,讲到了我心里,也燃起了基层更大的创新热情”。国网江苏电力也已经建立了“双创中心+众创空间”“省管产业+双创基地”成果推广应用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省级能源技术智库。

  秉承“人人皆可创新”理念,公司进一步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大对群众性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拓宽职工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渠道。

  当科研项目团队不再被条条框框所困,当生产一线员工被激发出更多创造激情,当产学研合作链条上的纽带被进一步拉紧抓牢……国家电网公司的创新活力正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致力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强大动力。

  众创空间“入驻—孵化—退出”的全链条已经打通,不仅在孵化环节为创客们提供办公、试验等硬件资源及高端技术、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等服务,还深度参与项目未来发展规划,“前期计费不收费、后期享有成功毕业项目收益权”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不少创客团队。截至今年8月,众创空间累计入驻外部中小企业24家,其中1家在获得两轮融资后成功退出,19家团队获得资助。

  “入驻项目和国家电网自身的技术创新需求结合得比较好,所以联研院能够比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为项目提供支持,与创客们携手创新、联合攻关,并在项目退出时提供更多更深合作的可能。”众创空间服务处处长潘冰介绍。

  创新创造的源泉越过鸿沟、冲破“围墙”,更加充分地涌流,汇入创新的蓝海,滋润着创业的沃土、创客的乐园。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因此更加值得期待。

公司地址: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华强大厦16楼 | 版权所有©吉林东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邮箱:jlddsw@163.com | 吉ICP备18005811号

吉公网安备 220211020002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