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电云平台!招标大数据APP下载

首页 - 行业资讯


2019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资本相继进入储能市场

2020-01-07

      一、政策与大事

      1.国际油价冲高后震荡回落

      2019年以来,国际油价冲高后震荡回落。4月24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最高升至74.57美元/桶,为2018年11月以来最高,相比2018年12月低点提高24.1美元/桶,涨幅达到47.8%。4月下旬开始,国际油价震荡下行。8月7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降至56.23美元/桶,相比4月中旬高点下降24.6%,为1月中旬以来最低。9月16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至69.02美元/桶。10月以来布伦特油价总体在60美元/桶附近窄幅震荡。截至10月31日,2019年WTI原油期货均价为56.76美元/桶,同比下降10.46美元/桶,降幅15.56%,波动范围为46.54~66.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为64.21美元/桶,同比下降9.37美元/桶,降幅12.73%,波动范围为54.91~74.57美元/桶;布伦特和WTI价差均值为7.44美元/桶,同比扩大1.09美元/桶。

      上半年,中美经贸磋商进展良好缓解了投资人对全球经济前景和贸易局势的担忧,以沙特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减产联盟减产执行情况超预期、美国取消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豁免和加大对委内瑞拉制裁力度、俄罗斯部分原油受有机氯污染暂停出口、加拿大因运输瓶颈降低原油产量,世界石油供应收紧明显,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担忧情绪持续推高油价。进入4月份后,虽然中东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给油价带来一定支撑,但中美经贸磋商再生波澜,全球经济前景难料、石油需求增长疲弱令油价承压较大。9月中旬,沙特石油设施遭遇袭击事件一度推高油价,但随着沙特遇袭石油设施恢复速度快于预期,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表现疲软、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日益突出,不断加剧投资人对石油需求前景的担忧,国际油价很快回落。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风险,包括贸易局势紧张、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等。受此影响,201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机构均在不断下调对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估。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信息署、欧佩克三大机构也在不断下调对2019和2020两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估。未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突出、中美贸易争端的长期复杂性、美国原油增产前景和石油市场供应过剩的预期将继续给国际油价带来较大压力。

      2.“欧佩克+”联盟超额减产收紧供应

      2019年以来,11个欧佩克成员国和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联盟减产执行效果良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19年1~10月欧佩克平均减产执行率为152%,减产量达124万桶/日;非欧佩克平均减产执行率为110%,减产量达42万桶/日;“欧佩克+”联盟综合减产执行率为138%。10月,世界石油供应为9930万桶/日,相比2018年同期减少200万桶/日。其中,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同比增长160万桶/日,且增长继续由美国引领;欧佩克石油供应同比大幅减少360万桶/日。

      7月2日,“欧佩克+”各方一致同意将已经于6月30日到期的石油减产协议再延长9个月至2020年3月底,减产幅度维持当前的120万桶/日。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放缓之际,这一决定旨在通过改变供需关系来推升油价。12月6日,“欧佩克+”各方决定,在此前基础上,再减少50万桶/日的供应量,达到每日共计减产170万桶。此外,沙特等国将继续自愿额外减产,将整体减产幅度调整到超过210万桶/日。以上调整将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参与减产的每个国家将完全遵守这一调整。

      国际油价下跌促使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组成“欧佩克+”减产联盟,以控制石油产量、稳定油价。2016年底,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从次年开始共同减产。减产协议随后被多次延长。按照2018年底的协议,参与方以2018年10月产量为基准,欧佩克成员国减产80万桶/日,非欧佩克产油国减产40万桶/日,日均减产共计120万桶,有效期为6个月。“欧佩克+”联盟减产有效收紧供应,其后续产量政策仍将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3.全球LNG市场供需格局变化

      进入2019年以来,亚太地区LNG现货价格出现了大幅跳水。8月亚洲JKM现货价格(普氏日韩价格能源标杆)下降至4.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同期英国NBP和荷兰TTF气价分别降至3.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和3.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美国亨利中心气价降至2.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尽管进入9月亚太JKM现货价格略有反弹,但仍然低于此前两年的水平。从历史上看,亚洲LNG现货价格一直高于欧洲,但2019年4月交付的JKM亚洲LNG价格回落到几乎与荷兰TTF天然气价格相当,甚至一度发生过亚洲现货价格低于欧洲的情况。亚洲JKM现货价格相对美国亨利中心的价格差,也从平均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收窄至目前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

      亚太LNG现货价格跌至低位,不仅仅反映了该地区季节性的天然气价格变化,也反映了全球天然气供需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最近两三年来,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拉动全球LNG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进入2019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等因素影响,亚洲作为全球LNG贸易主要增量市场的需求增长正在趋缓。与需求疲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LNG供应侧的强劲增长。2015年国际油价暴跌后,全球LNG行业投资趋于冷淡,但进入2019年以来,全球LNG项目产能建设一扫此前的低迷状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统计,2019年累计通过FID的项目产能已经超过7000万吨/年,创下过去15年来新高。2019年已投产的液化项目也迎来一波小高潮。上半年全球新增8个液化项目,产能达到2720万吨/年,全年投产项目产能预计可超过4000万吨/年,将高于2018年实际投产产能3200万吨/年。而根据LNG咨询公司Poten&Partners预测,2019年全球新增LNG需求仅为1600万吨,供大于求的态势非常明显。

      4.全球常规油气发现量回升

      在油气上游行业回暖渐热的背景下,2019年全球勘探成果极大提高。根据咨询公司Westwood全球能源集团的数据,上半年,储量估计超1亿桶油当量的油气发现,全球共有16个,数量已经超过2018年全年。其中,俄罗斯是油气发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圭亚那、塞浦路斯、南非和马来西亚。10月,能源资讯公司GlobalData发布报告称,第三季度全球共发现38处油气资源,居于首位的是南美和欧洲,各有8处新发现。全球常规油气发现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前景。2019年迄今为止平均每月发现达11.23亿桶油当量,与2018年月均8.27亿桶油当量相比大约上涨了35%。在2019年以来的油气发现中,天然气占比63%,深水发现贡献了一半的发现储量。在Rystad Energy能源咨询公司已确定的年内56项全球常规发现中,30项位于海上。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在常规勘探方面表现突出,占2019年探明储量的80%以上。

      虽然2019年以来油气发现蔚为可观,但IHS Markit数据显示,过去3年常规油气发现处于70年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在过去10年里,以常规油气开采为目标的钻探活动有所减少,并在油价暴跌后大幅下降。这些趋势可能会限制未来常规储量的增加。常规项目还需要与周期较短的非常规项目进行竞争。以美国为例,美国独立油气公司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将投资从国际勘探转向页岩油气开发,后者的周期更短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果油价下跌,运营商可以迅速关闭非常规项目,并在下个月停止或推迟钻探。另外,在当前规避风险的投资环境下,油气行业更倾向于在现有基础设施附近的成熟盆地进行钻探,以便迅速启动项目。

      5.全球气候治理充满变数

      鉴于气候变化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显著威胁,201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古特雷斯秘书长敦促各国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在2020年前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并在未来10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5%,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此前,已有部分国家就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做出承诺。2019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确立了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使英国成为全球首个以法律形式确立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峰会期间,芬兰承诺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随后,在12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与会代表达成了“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及其他30多项决议,但未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谈判这项核心任务达成共识。在气候变化大会举行的同时,丹麦议会于12月6日通过了丹麦首个气候法案,制定了丹麦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70%的目标,以确保丹麦在绿色转型中的领导地位,并激励全球采取气候行动。

      然而,在全球践行减排的大环境下,特朗普政府却频频在环保政策上开倒车。2019年11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美国国务院已向联合国秘书长致信,启动退出《巴黎协定》进程,并将于2020年11月4日完成全部退出程序。继2015年《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获得通过后,全球有将近200个国家相继签署了该协议,以共同对抗全球气候危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时期,曾许诺到2025年美国温室气体减排量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5%左右。时至今日,美国不仅距离其气候目标相去甚远,而且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退出《巴黎协定》的国家,这无疑会使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产生更多变数,对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年来,美国政府竭力为煤炭、页岩气等化石能源产业发展扫除障碍。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环保署已一再放宽此前制定的环保排放政策,包括放宽油气企业甲烷排放限制、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等。目前,美国政府还在不断放宽对国内化石能源领域排放限制。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美国开倒车式的气候政策遭到多国指责,也引起了部分美国国内人士的不满。尽管美国国内多个州政府、行业组织等都自发表示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但整体效果仍可能不及一个国家层面的气候政策。

      6.全球新能源发展态势愈发强劲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德国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和彭博新能源财经共同发布的2019《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2010~2019年的10年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新产能的投资将达到2.6万亿美元,太阳能发电占2.6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产能投资的一半,约1.3万亿美元。2018年可再生能源产能投资2729亿美元,是化石燃料发电投资的三倍。

10年间,全球新能源发电能力翻了两番,从414吉瓦增至约1650吉瓦,仅太阳能装机就增加25倍,从2009年底的25吉瓦增长到2019年底的663吉瓦,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超过任何其他发电技术。201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球发电量中所占份额达到12.9%,高于2017年的11.6%。仅2018年就减少约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鉴于2018年全球电力部门的排放量为137亿吨,这是一个巨大的节约。

      10年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竞争力也大幅提升。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下降了81%;陆上风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下降了46%。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改变了决策者的选择。可再生能源技术一直都是低碳的,而且建造起来比较快。如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都是最便宜的发电选择。

      7.全球燃煤发电量降幅创纪录

      2019年11月,能源研究机构CarbonBrief发布报告称,预计2019年全球燃煤发电总量较2018年将减少约300太瓦时,降幅3%左右。这一下降规模是近35年以来的最大值,下降总量甚至超过了德国、西班牙和英国2018年燃煤发电量的总和。在过去的35年里,仅有2009年和2015年全球燃煤发电量出现了下滑,分别减少了148太瓦时和217太瓦时。受到多国“弃煤”政策影响,2019年全球燃煤发电量的下滑幅度则创下了历史纪录。

      数据显示,2019年1~6月期间,欧盟燃煤发电量较2018年同期下降了约20%左右,而根据欧盟各国计划,下半年欧盟燃煤发电量较2018年同期下降幅度预计将达到23%。同时,欧盟国家天然气发电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均有所上涨。2019年燃煤发电量下降最多的国家为美国。2019年1~8月期间,美国燃煤发电量较2018年同期出现了13.9%的下滑,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年内美国将有约15吉瓦燃煤电厂关停。美国因燃煤发电量减少造成的电力空缺中,约有60%由天然气发电替代。《金融时报》报道称,受廉价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冲击,欧美燃煤发电几乎无立足之地,其中欧洲的煤炭生产商和燃煤电站运营商都处于“大出血”状态,而美国富煤地区阿巴拉契亚和怀俄明州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合众国际社则表示,尽管美国计划提振煤炭业,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竞争力越来越强,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实际上已逐年下降。

      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2019年部分东南亚国家燃煤发电总量有所增长,但由于东南亚国家燃煤发电量在全球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小,并未对全球燃煤发电量造成明显影响。此外,2019年日本、韩国燃煤发电量也出现了下降,电力空缺大多由核电填补。受工业用电需求大幅降低和可再生能源等发电量上涨的影响,印度燃煤发电量亦出现下降,这是近30年来印度燃煤发电量首次下降。

      2019年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减少将对全球减少碳排放的进程大有助益。如果其他高碳排放量行业保持与2018年相同的减排势头,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实现零增长。不过,CarbonBrief仍警告称,尽管2019年全球煤炭使用量出现了创纪录的下降,但仍无法达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

      8.欧洲投资银行叫停化石能源项目融资

      2019年11月,欧盟金融投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宣布,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将在2021年底前停止为一切化石能源项目提供贷款,包括燃煤发电及天然气发电项目。欧洲投资银行表示,将设立全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从2021年底开始,该银行资助的能源项目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将从此前的每千瓦时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高于550克,缩减为每千瓦时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高于250克。在未来10年内,该机构还将为对抗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项目释放出超过一万亿欧元的资金。

      以欧盟28个成员国为主要股东的欧洲投资银行这一投资新政是对欧盟“零碳”愿景做出的回应。11月初,欧盟金融部门曾公开呼吁欧洲金融机构,停止为石油、天然气及煤炭项目提供贷款,并要求欧洲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尽快“淘汰化石能源项目,更多地考虑可持续发展、同盟国家的能源安全等因素”。根据这一投资新政,包括天然气发电项目在内的绝大多数化石能源项目都将排除在融资范围外。

      截至目前,尽管全球已有多个大型投资银行表示将停止向新建煤炭项目提供贷款,但尚未有机构向天然气宣战,欧洲投资银行成为全球首个提出削减天然气项目贷款的主要多边金融机构。一直以来,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方面表现积极。欧洲投资银行的这一决定是欧盟各大机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这一努力使欧盟迅速站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前端。

      与此同时,欧洲投资银行的新标准将令天然气项目融资变得十分困难。天然气此前一直被诸多企业视为战略转型的主要推手,新的融资规则将给企业战略的变革带来巨大挑战。天然气行业人士对此举提出异议。国际天然气联盟表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天然气将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助力经济增长。然而,欧洲投资银行停止为化石能源提供贷款的决定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悖。”

      9.国际大停电暴露电网安全问题

      2019年以来,大停电事故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2019年3月到8月的6个月时间内,委内瑞拉发生五次大范围停电事故。其中,第一次大停电使全境企业与国家机构暂停运行几乎一周时间,是该国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地区最广的一次停电事故。6月,阿根廷全国除火地岛省之外发生大规模停电,停电还波及乌拉圭、巴拉圭、巴西南部和智利部分城市。停电事故中有4800万人受到影响,是阿根廷迄今最大规模停电。7月,美国纽约连续两次陷入黑暗,在两周时间里先后大约有73000用户、50000用户受到影响。8月,英国发生自2003年伦敦大停电以来规模最大、影响人数最多的停电,事故集中在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约100万人受到影响。

      上述国家停电事故影响范围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则更加发人深思。电网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电力可靠运行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全球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国电网结构日益复杂、电力系统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影响电网安全的诸多新威胁逐步显现。近年来,国际电网大停电事故时有发生,并在一些国家呈上升趋势,每一次停电事故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在事故面前,没有绝对安全的电网,任何电网架构都有其薄弱环节。同时,随着电气化程度大幅提高,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对电严重依赖,大面积停电事故造成的影响就更为严重。

      10.多国积极布局氢能经济

      2019年9月,日本政府出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开发战略》,确定了燃料电池、氢能供应链、电解水产氢3大技术领域10个重点研发项目的优先研发事项。从2017年12月日本制定《氢能基本战略》在战略层面设定氢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9年3月日本更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提出2030年技术性能和成本目标,再到此次出台技术开发战略,日本从战略到战术再到具体项目执行层面稳步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从2019年6月下旬推出氢战略,到7月中旬绿党议员起草制氢文件,德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氢能发展。8月以来,德国宣布增加氢能相关科研资金,政府预计投资1.8亿欧元用于发展德国氢能产业。随着核电站全面关闭且煤电逐步被淘汰,德国已将氢能视为填补能源缺口的重要选项。德国政府认为,氢不仅是成功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而且对于该国工业的未来也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传统的化石能源使用大国澳大利亚也宣布将投资95万美元用于建设光伏制氢项目。美国每年已经有数亿资金投向氢能领域,并带来了美国氢能产业的领先规模:交通运输方面,美国拥有全球半数以上的氢燃料电池汽车(7600辆),2.5万辆燃料电池叉车;发电领域,8000余套小型燃料电池系统分布于美国各地,大型燃料电池发电规划及装机合计已超过550兆瓦。

      在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式向欧洲理事会提交了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欧洲绿色协议》,为欧盟履行《巴黎协定》尤其是在205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碳中和大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绿色协议》专门将氢能列为欧盟能源转型的投资关键领域,氢能发展前景再次引发全球热议。

      11.国际资本相继进入储能市场

      2019年1月,壳牌新能源与英国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商和建设者Anesco合作开发了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项目容量1.25兆瓦/1.25兆瓦时。这是壳牌首个电网储能项目,其储能电池很有可能来自于专门从事家庭储能业务的德国公司Sonnen。Sonnen是全球分布式储能的领军企业,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具有电池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尤其在欧洲占据主要地位,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发展前景良好。2019年2月,壳牌宣布将收购Sonnen,使之成为壳牌的全资子公司。壳牌借此将有可能成为欧洲最大储能企业。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向新能源业务寻出路是必然的选择,此次壳牌对Sonnen的收购正体现了储能电池在能源市场的重要性。

      2019年8月,日本风险投资巨头软银旗下愿景基金宣布将向瑞士储能初创公司Energy Vault投资1.1亿美元,助力后者拓展新型储能技术“能量巨塔”。Energy Vault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储存在一个由复合砖组成的高塔内,以低于化石燃料的成本提供基载电力。分析指出,储能一直被视为阻碍全球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更经济的储能方案。愿景基金认为,Energy Vault“能量巨塔”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能量转换,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如何大规模储存可再生能源这一长期而复杂的问题。软银宣称,愿景基金将在未来10年成为“技术行业最大投资者”。

      12.区块链技术成为油气巨头降本新方式

      2019年2月,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石油、Equinor(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雷普索尔、赫斯公司和先锋自然资源公司共计7家油气公司在美国组建了油气行业首个区块链联盟。该联盟隶属于非盈利组织海上作业者委员会(OOC),故取名为OOC油气区块链财团,旨在为油气行业推动围绕区块链技术的行业标准、框架和能力建设。9月,OOC油气区块链财团与区块链技术供应商Data Gumbo公司签订合同,根据合同,双方将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巴肯页岩区进行区域链技术试点测试,以降低现场运营的管理成本,同时减少支付纠纷和潜在的诈骗。在此次试点中,Data Gumbo的区块链技术将被用于自动支付。据悉,这项技术每年可为在页岩区运营的油气企业节省约37亿美元成本。

      如今,区块链技术已成为推动油气行业数字化的热点技术。不仅如此,区块链在油田服务、大宗商品交易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亦引起业内关注。应用区块链可以使大量的汇票、工程变更通知单、收据等贸易相关的文件和存货数据通过采用具体的编码规则来实现。由于区块链的应用不需要改变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区块链技术在相关领域被证实能带来益处,网络效应将推动区块链技术快速应用。

      二、问题与趋势

      1.全球石油市场仍处于深刻变革中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石油市场2019》报告显示,全球石油市场依然处于非同寻常的变革时期。总体来看,尽管美国2018年的石油需求增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量可能逐渐减小,亚洲地区的石油需求增量则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全球石油需求正在从交通燃料转向石化领域。

      国际能源署指出,到2024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将增加610万桶/日。其中,美国将占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70%。美国将在2021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24年底,美国石油出口总量或超过俄罗斯和沙特。石油产量增量还得益于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包括巴西、加拿大、挪威和圭亚那。欧佩克国家中,伊拉克和阿联酋计划显著增加石油产量,这有利于抵消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减产。到2024年,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下降40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预测取决于上游投资力度。2019年上游投资同比增加,然而,随着石油需求增加,行业仍需加大投资力度,以维护石油供应安全。

      尽管未来五年内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但需求仍未达到峰值。从根本上说,石油需求取决于全球经济状况。目前许多国家经济较疲软,支撑石油需求增长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到2024年,中国和印度将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44%,达到710万桶/日。在下游方面,随着汽油需求增长放缓,石油化工和航空油料将成为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坚定动力。

      2.可再生能源加速迈入“零补贴”时代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彭博新能源财经日前相继发布了最新的可再生能源报告,这些报告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即便没有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也是当前最便宜的发电来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指出,安装和维护成本是阻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鉴于该行业成本下降趋势已经确定,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已经比任何低成本化石燃料替代品还都要便宜和清洁。即便是和现存在运中的燃煤电站相比,新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施的安装成本优势仍然十分显著。预计陆上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将从2020年起持续低于任何化石燃料。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指出,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太阳能发电技术成本降低所致,但同时意味着该行业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实现所需的电力。当前,全球超过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分析普遍认为,低成本的绿色电力正在成为常态。彭博新能源财经表示,需要固定电价政策等直接补贴的日子即将结束。当然,要实现能源转型且加速降低碳排放水平,仍需要其他政策扶持。

      3.新能源给电网安全带来冲击

      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迅猛,由于其“有效转动惯量”与常规机组相比较小,导致电网抗扰动能力持续下降,加之新能源机组涉网性能不足,在系统遭受事故后迅速脱网,进一步加剧系统波动性,因此,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会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冲击。

      以英国为例。近年来,英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风电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19年8月,英国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发生大停电事故。此次事故中,海上风电、大量分布式电源接连跳闸脱网,导致发电能力缺额超过130万千瓦,电网频率快速下降至正常范围之外,触发低频减载切负荷装置,导致大量负荷被切除。事故发生后,有能源业内人士将事故部分归咎于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波动性问题,一些专家甚至警告称,随着电网系统对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电源的接入增加,可能会使电网稳定性风险加剧,断电的情况还会越来越多。此次停电事件为英国集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网运营问题再次敲响警钟。

      未来全球需要继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蓬勃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确实给电网带来诸多挑战,加大了电网运营商平衡电网频率的难度。要在提高风电、太阳能、水电和储能容量的同时继续提供可靠的电网服务,有两大主要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一是确保电力生产和电力需求的平衡,二是维持整个电网的电压和频率。

      4.当前全球减排力度欠佳

      2019年3月,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称,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强劲以及世界某些地区供暖和制冷需求增加,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2.3%,主要由化石燃料带动,是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的两倍,这导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创纪录的330亿吨,较2017年增长1.7%,增幅中约三分之一来自煤炭。

      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继发布报告,均做出“全球当前减排力度不够、地球变暖趋势无减缓”的论断。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18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较2017年上升0.5%,是1750年工业化前水平的147%。2015~2019年间,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快于2011~2015年间,增长率接近20%。这种长期增长的趋势意味着人类未来将面临越发严重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极端天气、水资源压力、海平面上升以及陆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应采取的措施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如果维持目前的气候政策和国家自主贡献水平,预计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30年都无法达到峰值,更不用说2020年。未来10年,全球每年至少需要减少7.6%的排放量,才能防止气温升高超过1.5摄氏度,“这一结论十分暗淡,意味着我们未能阻止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步伐,我们需要更深度、更快速的减排行动”。本文节选自《能源情报研究》2019年第12期

公司地址: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华强大厦16楼 | 版权所有©吉林东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邮箱:jlddsw@163.com | 吉ICP备18005811号

吉公网安备 22021102000201号-3